来源:中国花卉报 夏贵荣 2012-3-29 8:29:02
2012年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仪式上,西溪湿地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以及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更是前几年就已经取得的荣誉。这些,是荣誉,是喜悦,更是责任。这里承载了杭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脚步,开启了中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圆了西溪湿地重焕光彩的千年之梦。西溪湿地,一个即将消失不见的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被抢救性地保护下来了。一块传世美玉,在有识之士的精心雕琢下完美地呈现了“西溪且留下”的无限意境。
改善湿地水质 改善水质是保护的关键。湿地的存在是以水为基础的,湿地的保护也必须在水上下功夫,做好“水”文章。一是疏浚河道,恢复贯通鱼塘间水文联系,清理淤泥杂草,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二是疏通水脉,增加引水量。除了引西湖水、钱塘江水补充西溪,进行冲刷改善外,还加强了对周边支流和小流域的水源治理,避免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湿地。同时加强了对位于西溪湿地上游水源的保护和水质的监控;三是配置典型湿地植物,恢复湿地自净、滞洪和调蓄功能;四是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同时严格控制建设易污染的服务设施,比如饭店、宾馆等。
修复湿地功能 保护并修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和培育特有的网格状河网、水乡河泽资源。保护和培育柿树、樟树、柳树、笋竹、芦苇等构成的水生、陆生植物资源和鸟类、鱼类等野生动物资源,是修复西溪湿地的生态功能的必要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摒弃生硬的石坎,采用了柳树桩的生态护坎,对塘堤及大树根基进行加固保护,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沟通水系形成较大水面,同时针对一些鱼塘不再进行清淤灌水,任其形成湿地沼泽,营造了大水面、浅滩和沼泽地,通过增加湿地类型,使更多的鸟类及其他湿地动植物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采用苦楝、柿树、香樟、桑树、枫杨、大叶柳、竹木等乡土树种,形成具有西溪特点的种植形态,避免园林化种植;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只在极少数游步道两侧或航线经过的区域,补植部分水杉、沼生湿地植物,修复动物食物链,以优化和完善原生态;补种了大面积的芦苇,它不仅是秋芦飞雪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为了水体的净化。
挖掘湿地文化 西溪湿地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块难得的“人文湿地”。它历史悠长久远,最早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宋高宗曾为它驻留,一句“西溪且留下”,成就了它的千古美名。西溪湿地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注意湿地文化的挖掘。通过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确定西溪“十景”及西溪哑目连戏、西溪小花篮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收集了农耕、桑蚕、渔耕、浮雕等生产生活用品600余件,还有为数众多的家谱、先人手稿、民间故事;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做到了“应保尽保”,共保留、改造民居3.1万平方米,打造了独具西溪湿地特色的“民居博物馆”;充分体现西溪湿地桥梁的多样性,保留修复西溪湿地现有老桥,打造了“桥梁博物馆”;恢复了秋雪庵、西溪草堂、两浙词人祠、高庄宸迹、河渚听曲、曲水寻梅等人文景观;建成了深潭口、三深村、龙章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福堤打造成了民俗风情景点集聚与历史文化展示的“文化长堤”,蒋村地区的龙舟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地方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宣传保护成果 中国湿地博物馆坐落于杭州西溪湿地东南部,是西溪湿地的“点睛之笔”。该馆是唯一一座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兴建的以湿地为主题,集展示、宣传、教育、收藏和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该馆不但浓缩西溪湿地之美,而且展示全国湿地魅力。其建筑是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矶崎新的得意之作,建筑的外墙全部用植被覆盖,从高空看就是一个绿丘,暗合了人工建筑与湿地、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馆内布展设计由美国嘉莱格公司完成,遵循场景优先、技术优先、体验优先的布展思路,利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演绎了人与湿地和谐发展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