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重种草轻植树
大草坪、大广场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的时髦标志。本来园林绿化要求树木占70%,草、灌木占30%,可树木成长周期长、形成气候的时间长,一些城市急于求成,为快点见到绿化成果,纷纷种草植绿。这样种草反倒超过了70%,能吸尘、降温、遮阴、固土且生态效益高的树木种植量却不及30%。可当地的暖季性草枯色期长,于是就大量花钱移栽欧洲冷季性草,就算一平方米要花去数元的养护费也在所不惜。成片的绿色草坪背后是养护成本的居高不下,这些草坪的生态效益也不高,还十分娇贵,不能坐、不能踩,只能远观不能近玩,不能让市民们亲近。
为此,建设部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适当降低草坪比例,对现有草坪面积过大的绿地,要合理补植乔灌木、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隔离带、城市道路分车带和行道树的园林绿化建设,增加隔离带上乔木种植的比重,建设林荫道路;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增加乔灌木、地被植物种植量,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二:重人工轻自然
仿古亭台、西方雕塑小品、大型喷泉仿佛成为中国园林的必备条件,这些人工的装饰品大大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造价,有的每平方米的造价从500元提高到了1000元。许多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只热衷于人工建筑,而忽视对园中水、土、植物的研究。一些地方的人工雕凿还达到了让园林景观环境改头换面的效果,原本就缺水干旱的城市也硬要挖出个小湖,养护难度和养护成本可想而知。
此次建设部的《意见》提出,反对过分改变自然形态的人工化、城市化倾向,适当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使用。要加强对城市所依托的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自然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维持城市地域自然风貌。在建设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减少客土使用,反对盲目改变地形地貌、造成土壤浪费的建设行为。
误区三:重移植轻水土
某大陆性气候的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本来耐旱的油松和白皮松生长得非常好,已成活百年了,可自从树底下种植了引进的“冷季型”草后,这些油松、白皮松就树叶枯黄毫无生气。原来,引进的草,在生长期每平方米需要浇灌一吨水,可油松、白皮松这些树的根部长时间浸水就会导致树叶缺氧枯萎,遇到大风时树还可能被刮倒。修剪整齐、漂亮的引进草与原有的古松柏互不适应,这是当今园林中重引进的一个恶果。此外,一些城市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建设所谓的“森林城市”,还出现了大量引进外来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的现象。
对此,建设部在《意见》中提出积极提倡应用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绿地建设中,要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积极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广宿根花卉和自播能力较强的地被植物,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郊野气息的自然园林景观。反对片面追求树种高档化、不必要的反季节种树以及引种不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树种等倾向。要推进乡土树种和适生地被植物的选优、培育和应用,培养一批耐旱、耐碱、耐阴、耐污染的树种。在道路改造过程中,反对盲目地大规模更换树种和绿地改造,禁止随意砍伐和移植行道树。

分享园林,建设最美中国,共创美丽。
敬请关注:fjjhyyl(微信号),或关注:园林工程(福建江海苑公众平台)。
|